文章分類

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

哲學與人生:從宮崎駿出發——也談現代人的「怪病」






還記得大半年前(或許現在仍是),香港曾經有過「宮崎駿熱」——很多人(尤其是年青人)都進戲院看《崖上的波兒》,又或是充滿童真地唱著「波兒波兒波兒魚兒小寶貝……」流行程度一時無兩。


這股熱潮,連同以往近廿年來不斷在香港、亞洲甚至是全世界出現的「宮崎駿熱」,一次又一次地顯示了宮崎駿的動畫魅力非凡。有人說這位大師所創作的動畫畫功細膩、畫質很好、音樂絕佳、人物表情豐富,因此可觀性很高。然而,大師動畫魅力非凡的原因應不只於此——或是遠遠不只於此——正如宮崎駿本人在接受一次雜誌訪問時說:「現在的孩子心裡生病了,我們的文明也生病了」——因此他便創作一部部的動畫,希望以此來治好現代人的「病」。動畫魅力的本身,原來就在於它們的「藥用價值」高,使之能引起人的共鳴,並從而驅使我們要反思自己,反思文明,反思世界。


那麼,宮崎先生所指的「病」是甚麼呢?為甚麼現代人會患上這些病?


自從工業革命後,人們的生活便起了很大的變化:機器的應用,便利和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;科學的突破,使我們對物質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;通訊的發展,使人們能不分地域地交流和接觸。雖然上世紀初發生了幾場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,但無阻戰後人類和平時代的降臨。今天的人,大多應該生存在不愁衣食的物質世界,並享受著生命和財產均受到保護的生活。因此,古代的人(又或是舊時代的人)理應活得比現代人不快樂——然而,事實看來並非如此。


現代人生活便利、物質豐富了,身體卻因沒有體育勞動或不健康的物質生活而出毛病。這點從現代人不良的飲食習慣,又或是普遍不會刻意做運動可以得出。雖然現今醫學一日千里,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在持續延長中,但很多人都活得不健康,常常生病。


現代人對物質世界更了解了,對心靈世界卻好像愈來愈不了解,愈來愈顯得空虛。現代人的高自殺率,抑鬱症數字不斷上升,以及那麼多人都要透過吸食毒品而去慰藉心靈等,都足以反映這問題的嚴重性。


現代人能輕易互相通訊,但人的關係似乎顯得更為疏離了。看看現在家庭暴力問題嚴重,不少青年人情願透過互聯網通訊,也不願親身接觸別人等等便能略知一二。


在宮崎駿其中一部十分賣座的動畫《千與千尋》中,這位大師嘗試解釋了為何現代人會有這些通病。動畫裡,象徵資本及物質主義的湯婆婆支配了魔法世界,所有人都一定要工作,否則便會變成豬並被吃掉。因此,人人為了不想自己被淘汰而要去互相競爭,以求獲得工作。在整個過程中,不少人如白龍和無臉人等,全都被金錢和其他物質所迷惑而漸漸變得利慾薰心,迷失了自己,進而失去了自我本性,連自己的名字相貌也忘記了(這也是無臉人無臉孔,以及「千尋」改成「小千」的原因)。當真的被淘汰時,便會變得心靈虛弱,寂寞無比,從此便無可自拔,永墮輪迴。


對於這個問題,可能有人會問:古代人也要在考試中競爭,以求升官發財;為何現代人在競爭時所承受的壓力好像還比以前的人厲害呢?其實,這可理解成是資本主義所帶來個人主義的後果。在社會未正式發展時,大多數的人都身處在普通的階層中,身份普遍是固定的,因此人們的自我意識都比較低;然而在個人主義出現後,加上制度的改變,社會便變成「只要自己努力,我便能成為高一層的人,不被輕易淘汰,並能享受更多的物質生活」。因此,當自己一時較為不努力,其他競爭對手便有機會超越自己。久而久之,壓力便會變得愈來愈大,甚至是遠遠地超過以前的人了。


此外,資本主義及物質主義的抬頭,也導致了現代很多的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,且十分擔心孩子會在競爭中慘被淘汰,因此便過度溺愛及保護他們,宛如動畫中的湯婆婆和巨嬰一樣,使孩子不知現實世界的模樣——稍一不如意,便會心靈重創,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,要依賴外來的物質才能苟延殘喘。又因為他們長時間留在父母安排的世界當中,使他們不能和別人直接溝通,從而導致內心空虛寂寞,心理發展非常不健康。


既然如此,現代人要如何做,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,「病癒康復」呢?其實,在宮崎駿的很多動畫如《龍貓》、《千與千尋》和《崖上的波兒》裡,這位大師已提出了一個可取的方法——反璞歸真。而這裡說「反璞歸真」,又可綜合成兩點——「走進自然」和「回復童真」。


甚麼是「走進自然」呢?其實就是關懷自然,愛護自然。而做到這些,我們便先要關心身邊的親人和朋友,進而走出自己的圈子,關心社會,關心國家,關心世界——這有點像中國儒家一直提倡的「仁」的概念,從身邊出發去建構人和天地萬物的情感網路,從而使自己和天地融為一體,「與自然之天地參」。這樣,當人和身邊萬物的關係變得更緊密時,人便會變得不再孤單,心靈也能得到充實了。


甚麼是「回復童真」呢?其實就是要我們去「淨化自己」。小朋友就像一張白紙一樣,純潔無暇。當我們用小朋友的角度去做人時,其實就是為自己洗去過分的物慾,從而使頭腦清晰,看得清楚身邊的一事一物,並從新認識世界,感受生活的樂趣和人情味。只要有童心,我們便能活得真實,活得快樂。


當然,社會環境迫使所有人都要競爭,因此有人會質疑——假若我們真的要「回復童真」,我們豈非很容易遭到淘汰,繼而不能在社會立足,連基本生活也可能成問題?對此,我們應該要明白——如果我們真的要完全去除物慾,做到佛家所說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對於現在的社會環境,那顯然是不切實際的。然而,我們要做的只是去除過分的物慾,而不是完全去除物慾——就像生病時吃藥一樣,吃得太多或太少都不能治好病,甚至有機會會有反效果。我們在「反璞歸真」的同時要取中庸之道,這樣才能不「生病」,而同時也能立足於社會,立足於天地中。


上述的「反璞歸真」,其實說易行難。但是,只要我們能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,世界便能隨自己改變。宮崎駿創作動畫,是為了向大眾宣揚治「病」的方法;而很多人喜歡宮崎駿的動畫,正正是因為很多人心中都渴望有此改變,因此引發共鳴,一起去想像能創造動畫內理想的世界。


就讓「宮崎駿熱」持續下去——現代人的身心健康,便要靠現代人自己去維繫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