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分類

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

「棚仔」今生(與來世)




83歲的陳如東(東叔)在「棚仔」經營「大東布業」幾十年了,檔口一匹匹布各式各樣,疊得高高的,砌出一幅流露歲月痕跡的高牆。從一頭黑髮做到髮如銀絲,「棚仔」一眾經者中他資歷最深,「我不想搬更不想結束不賣布,只能說無奈喔!」下年農曆新年過後,有38年歷史的布市場「棚仔」就要拆遷,布匹高牆也要消失了。政府說,原址將會發展興建公屋。






「棚仔」原本於鬧市中隱沒毫不顯眼,現在場內場外掛滿醒目橫額標語,「卅八年辛勞與心血毀於一旦要求原址繼續經營」,也算吸睛。






 「棚仔」正名是「欽州街小販市場」,位於深水埗警署對面。1978年,港英政府要在欽州街興建深水埗地鐵站,遂把原來在欽州街擺檔的一眾布販安排在「棚仔」臨時擺檔至今。






「棚仔」場內環境昏暗,在蜿蜒有如迷宮的通道中踱步,卻有尋幽探秘之趣。這個布料集中地,在高度發展的香港可謂碩果僅存,被視為「本土特色文化」代表之一。






有「棚仔活字典」之稱的東叔,入行至今已逾60年,見證布販行業的興衰。談得興起之時,他還拿出「私伙」裁布用剪刀讓記者欣賞。






最左面的狗牙剪專剪花邊鋸,上方兩把深啡傳統剪刀則已陪伴東叔60多年,「當年洋鉸剪成千蚊好貴,我買唔起,只好買傳的」,下方的洋剪刀則是後來才買的。






東叔檔口一隅陳列不少相片。已屆耄耋之年他自豪說:「我參加『行路上廣州』21年了!」






蘇先生夫婦倆(右一、右二)的檔口就在東叔檔口附近,開檔10多年。蘇先生是場內33名合資格登記非持牌布販之一,按政府方案,可以市價八折約4,000元在通州街街市租舖,但他指租金實在太貴:「除非最高是市價兩成左右的租金,否則根本做不下去!」若方案最後落實,他指會放棄經營並領取一筆過6萬元特惠金。






蘇太正和一名時裝設計學生計算布匹價錢。現今世代買布做衫的人絕無僅有,棚仔顧客多為時裝設計師和學生。蘇太指,去年棚仔拆遷話題引公眾關注,棚仔變得很旺,過了一年熱度已減退,場內人流目前常常頗冷清。






問蘇先生為何檔名叫「曾記」,他笑指:「都係隨便改,做小販呢啲改咩名都無所謂啦!」棚仔場內共有192個檔口,但不少檔口都無人看檔,大多數檔口都留下聯絡電話的牌子,以防走失生意。夏天時場內窄巷無冷氣令人悶熱,市場本身以及不少檔口只能備有風扇消暑。






蘇太剪了一段布賣給學生後,正把重甸甸的布匹推回原位。布檔賣的包括紗布、綿布、絨布等等,包羅萬有。






正談得起勁,蘇先生忽然指有議員這個時候前來棚仔開會,隨即帶著記者去旁聽。這時是129日傍晚,深水埗下白田區區議員甄啟榮(左三)與「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」主席、棚仔布販何應開(左二)等正在商討後續抗爭行動。他們計劃1213日立法會食安環衛委員會開會討論棚仔拆遷議題時,全體休業一天前去請願。






棚仔現有21名持牌布販,多數選擇交回牌照領特惠金。另外目前留守棚仔的有50名布販,全屬非持牌經營,當中更有17人不獲食環署登記承認為經營者,不符獲遷置賠資格。商販關注組準備了申訴書,預備立法會開會時為該17人申訴。






政府計劃把布販安置到離棚仔200多米外的「通州街臨時街市」繼續經營。街市位置較棚仔偏僻,在天橋底下與一街露宿者為鄰。街市已於201611月起關閉改建,現場可見有清潔工在清理街市。







棚仔遷往新址後,這個「本土文化代表」會否再次步向光明前路,還是有如千匹布一下給易燃物點著,燃成灰燼後瞬間徹底消失?下年自有分曉。